借助互联网,“以物易物”这种原始模式重获新生,参与这种交易方式的人,被称为“换客”。
这些人,支持“需要决定价值”的节约理念,抵制奢侈消费和铺张浪费。经网络平台,他们展示、交换闲置物品,交换过程完全摆脱了真实货币。
最近,杭州首家以物易物的实体店“易吧”,在信义坊低调开业。如今,它已是“换客”和周边居民交换资源、沟通交友的沙龙。
自创虚拟货币“明码标价”
走进“易吧”,你多半会感觉这是一间很“潮”的杂货仓库,吃穿用行,凡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,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。
六月一日开店至今,“易吧”天天有市民捧着自家物品上门。就连“吧主”顾忠,一下子也说不清收了多少商品,“二千件应该有吧……”
顾忠本身从事网络IT业,受国外“换客”的启发,两年前有了开“易吧”的构想。凭借从业十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和资源,他在今年终于将之付诸实行。
目前,除了信义坊的实体店“易吧”,交易网站“易吧网”是他架设的另一个平台。
顾忠说,目前杭城不少“换客”家住得远,不方便把物品运到信义坊,都是先通过网络达成交易,然后双方来实体店验收、交流。
吧里的每件商品上,都贴有一张数字标签,用以“明码标价”,但这个数字并非表示人民币价格,而是“易吧”自创的虚拟货币“易币”。
顾忠介绍,“易币”主要是为了标明商品的价值,所以基本“汇率”是按照人民币来制定的。但它是虚拟的,每个换客账户的易币不可兑现,也无法充值,完全不和现实货币挂钩。
“易吧”的交易规则是:只有自己的商品被人“换”走,换客才能得到标示的易币;而一旦看上某件“高价”物品,即便易币不足,换客也可以通过向吧主“借贷”得到物品,其后再用自己的其他物品补足“欠款”。
大部分商品比市价便宜七八成
两个多月来,已有二千多人加入“换客”行列,成为“易吧”的登记会员。顾忠说,实行会员制是为了保障在交易时,双方身份、物品来源都尽可能真实、透明,也避免了许多纠纷。
“目前在中国,大家还是普遍倾向于实体商品交易,通过在现实中面对面交换,也能弥补网络上信任度普遍不足的问题。”顾忠说。通过面对面的交换,不少“换客”还结成了朋友。
每天晚上六点过后,是“易吧”最热闹的时间,“换客”们纷纷来了,交换的交换,淘宝的淘宝,聊天的聊天。据“易吧”介绍,开业至今,日均人流量能达到二百人。
“易吧”的大部分商品至少比市价便宜七八成,吸引了各种人士前来淘宝。不少“换客”通过交流物品,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,不时相约来这里淘宝聊天。“一名开宝马7系的设计师,在店里花十个易币交换到一幅精美的装饰画,感觉很值,之后就经常来店里淘宝。”
随着交流的加深,不少“无形商品”也逐渐出现在“易吧”,参与交换。几天前,一名“换客”钢琴老师想给上高中的孩子找个生物家教,正好一名生物老师对学钢琴也很有兴趣,一番交谈,就此达成了“换客协议”,两人也成了好友。
顾忠说,他也没想到,“易吧”除了方便大家交换物品,还成了交友沙龙。不久前,信义坊小区的一名古筝老师还把自己的琴搬到店里,如今有空就和同事们过来弹上几曲。
越“奢侈”,交换速度越快
“换客”的兴起,源于加拿大人麦克唐纳,经过十六次交换,他最终用一枚回形针换来了一套双层公寓两年的免费使用权。但在“易吧”,“要达成这样的交换,可能性几乎为零”。
顾忠说,目前在给吧里的物品“定价”时,都需要经过店方的审核。同时,大多数“换客”提供闲置物品时,都是抱着捐赠的心态来的,根本不在乎回报。
“比如在信义坊开业后,不少老伯老太都带着家里的锅碗瓢盆杯来了,对我说‘反正在家里闲着也是浪费,如果有人正好需要,我还乐得送他呢!’”因此,几乎所有物品标的都是“超值价”。
顾忠说,前几天,一名女“换客”提供了一只LV钱包,并附上了正品消费发票,原价六千多元,在店里标的是1000易币。这也是开店以来,第一次有“奢侈品”入驻。
“越是高级的物件,交换速度越快,没几个小时,就被人欣喜若狂地‘贷款’换走了。”
坚持无偿服务,天天亏本
“易吧”为“换客”搭建了实体平台,每天达成多件商品交换,但由于不收取任何交易中介费、入会费,“无偿”服务,它不得不面对天天亏本的窘境。
据了解,这家实体店除了请专人精心布置设计,桌椅家具大多是由单位个人赞助的二手物件,店员也是义工,但日常水电费、租金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他表示,如果今后影响力、会员数都发展壮大了,他会考虑“转型升级”,通过引进其他合作商等方式,缓解实体店的成本压力。
转载请注明来源:【网店学堂 wangdian.hznzcn.com】
上一篇:八零后小伙开网店,月收入过万